皮革生产的污染性用“脏、臭、累”便可概括。脏,主要是指在其初加工中会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废水;臭,说的是这些废水通常会发出刺鼻难闻的气味;累,则是因为制革业是一个会给工人带来大工作量的产业。
这三个与环保相背而驰的字眼,在李伟娟看来,却是寻找治理污水突破口的线索。深究其因,皮革行业之所以“脏、臭、累”,其生产源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“治理皮革业污水,主要是两句话‘淘汰落后产能’和‘清洁化生产’。”李伟娟说,“治理生产源头,是治理皮革行业污水*的突破口。”
围绕着这两句话,淘汰部分没有环保治理能力的小企业是必经之道。“皮革是传统行业。这些小企业性质小而散,没有自主治污能力,所以污水排放往往不达标,严重影响了我省皮革行业的整体声誉。”李伟娟介绍道。对于大企业来说,通过技改使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、过程控制转变,并进行设备的改造,推进清洁化生产才是正道。
谈到对海宁这座以皮革为主业的城市的治理时,李伟娟提到了治理“脏、臭”的一项重要技术——“三水分离”,即通过改造含铬废水、染色废水、综合废水来减少重金属对水质污染。而对于“累”,企业则需改进生产工艺来*限度地利用原料,减少原料进入废水的量。如此一来,污水在源头就得到了*程度的控制,将其扼杀在摇篮里。
抓住这个突破口进行整治后,海宁制革企业已实现了废水、废气、固废等污染物的达标排放,数量从原有的38家兼并重组为目前的8家,其中的5家实现了规模效益。